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走进协会

西子湖畔话中医,名家齐聚,杭州以时代担当启幕奋进新程

发布日期:2025-10-20 09: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10月18~19日,2025西湖国医学术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汇聚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中医药行业顶尖力量。熠熠星光的中医药人,闪耀在采采流水的西子湖畔。


21936d44f7b55584c067653ae3b41157.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国医大师王永钧,全国名中医陈宝贵、何嘉琳、赵继福、毛静远,世界传统医药大会秘书长秦怀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然,《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陆静,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徐旭卿,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肖鲁伟,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徐润龙,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柴可群,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爱军,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振权,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杭君,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方健国,杭州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燕锋等出席会议。


会议的分享交流,既立足国家战略高度,又有学术前沿的深度,更有实践探索的温度,从不同维度解读了“传承创新融合”的内涵与路径,为在场每一位参会人员带来新的思考、新的启发。



b3476933aac4189c51d5acc0fae5ef13.png



传道:触摸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脉动


中医药事业的延续,离不开大医领航。他们用实践诠释的“传承”坚守、“创新”勇气和“融合”的智慧,正是中医生生不息之“道”。




“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临床实践中认真落实到每一项研究中。”王永钧勉励年轻一代中医,“沉下心”,学习经典,中西结合,博古通今,把基础打牢;“抬起头”,关注现代医学进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敞开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中西医融合,在交流互鉴中提升诊疗水平。


28d91013e55e2620252ccf9e28d77b92.png


“中西医协同如同恋爱,中西医结合则是结婚,而中西医融合就到了生子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用幽默的比喻阐释中西医学关系,强调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新药学。在他看来,“刻下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对现代医学诊断疾病全周期发展规律的认识及群体化诊治策略的制定。态靶辨治正是中西医结合的高级范式,可以让中医大夫从过去单纯“宏观调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强调通过现代药理成果的临床回归为中药赋予“态靶同调性”,在避免中药西用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中医治疗的靶向性。


828a3ff0685dfb538f38506e0f9da914.png


会场上,两位国医大师的线上致辞也让与会人员心潮澎湃。


张伯礼在线上致辞中,从中医药发展全局出发,指明了“以传承固根基、以创新破难题、以融合开新局”的路径,着重强调要通过中医药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提升中医药疗效的同时,也要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作用机制。


c238e6eabf9bac3d34dddcd0b16829f1.png


国医大师施杞在现场致辞中,回顾了自己见证杭州市中医院发展壮大的历程,传递了老一辈中医人的坚守和期许,让与会人员深有共鸣。


0fc284a8daef2bc0263185e14338828e.png




9db083cc10a0b19c98ba05114b5fccb7.png


解惑:探寻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径


历经前三届大会的积淀,“医耀钱塘 杭向健康”西湖国医学术大会从“探路传承”到“试水创新”,再到聚焦“融合赋能”,每一步都紧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此次大会,多位专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对行业发展的真知灼见,让“传承创新融合”的理念转化为更多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秦怀金围绕对中医药“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从筑牢人才基础、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中药质量、做强中医特色、深化中西医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大步走向世界等角度,分享了对行业发展的洞见。


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们围绕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对话由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永华和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朱爱松主持。


8a01d4babb2957b90d7fa12766ed9be5.png


何嘉琳作为何氏妇科的第四代传人,不仅守住了何氏妇科“辨证精准、用药轻灵”的家学根基,更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疑难病症的新路径。会上,她分享了何氏妇科流派活态传承“密码”:“守正”不是守着“老方子”一成不变,而是守住中医药的核心思维;“创新”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用现代技术赋能传统疗效。


毛静远则分享他在“掌舵”医院发展期间,如何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在医院内部搭建“名医传承+团队孵化”的模式,打破“一师一徒”的局限,让人才批量成长。他的实践,实现了从“心传口授”到“体系化传承”,从“个人经验”到“团队智慧”,也让业界看到了传承模式创新的多种可能性。


赵继福在高血压、脑梗塞等慢性病治疗中有独特诊疗经验和深厚造诣。而他也深知心脑血管疾病在基层的高发态势和诊疗困境,会上,他分享了自己以基层为重点,通过“名中医走基层”活动,让自己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深入吉林基层地区,成为当地基层医生学得会、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实实在在造福当地百姓。


作为“经验方转化”的先行者之一,陈宝贵将一个个“手札经验方”转化为“回神颗粒”“芪参益气滴丸”等产品,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中医药疗效。会上,陈宝贵分享了他的经验转化路径,并强调在转化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量效、证效与时效三组关系,同时做好剂型改革工作。


“要想发展好中医,我们必须强化逻辑思维,掌握生命科学等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最新平台。”周然说。


“我一直强调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如果让中医药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我们早晨的一杯茶,晚上的一碗粥,睡前的一盆沐足水,使之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离实现健康中国的愿景就不远了。”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邱德亮如是说。


“今天,钱塘潮涌,风起西子湖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盎然生机随风而来。吾辈更当迎风而起,乘风而上。”陆静表示,以大会为平台,专家们思想的涓涓细流必将汇聚成滋养中华民族健康的江河大海。希望与会人员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找到中医思维的本源与创新的起点,以更前瞻的眼光和更深入的洞见,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传承精华,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守正创新,共同开创中医药更美好的未来。


蓄能:书写浙江中医药奋斗新答卷


2025年是“中医药攀登工程”实施第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会上,来自浙江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单位和中医药企业的发言与行动,也展示了高质量&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养生分会Inc.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中企国策信息技术研究院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5041号-3